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语证,治以滋补肝肾、利窍开音。
黄某,女,36岁,1975年8月13日初诊。
突发昏迷、呕吐一小时。
初诊:患者入院1小时前“性生活”后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之不应,呈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数次,肢体瘫软,但无发热和抽搐。遂由家人送入我院急诊,初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予降颅压、止血、醒脑等抢救治疗,患者渐苏醒,但言语含混不清,说话迟缓,右侧肢体乏力不能上举,伴剧烈牙痛。患病后未进食,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细。体查:T36.8℃、P90次/分、R20次/分、BP130/89mmHg,神志尚清,言语含混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无变浅,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尚居中,颈抵抗,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布氏症强阳性等。辅助检查:脑脊液“颜色 红 红细胞++(其他项目缺)”。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阴虚,复伤房事,致水不涵木,风阳暴涨,肝阳上亢,导致气血上逆,直冲犯脑,阻络蒙窍而见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之不应,言语含混不清,颈项强硬、肢体瘫软等。而阴虚胃火,肝气横逆,肝胃不和,故见剧烈牙痛、呕吐等。舌红少苔,脉弦细为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征。诊断:中风(阴虚火旺,肝阳上亢)。治疗:清胃泻火,凉肝滋阴,平肝潜阳。方药:玉女煎加味(石膏30g 生地黄15g 怀牛膝9g 知母6g 麦冬9g 川楝子10g 薄荷叶6g 牡丹皮10g 黄栀子10g等)三剂。
二诊(1975年8月17日),患者神识清,面色微赤,伸舌居中,右侧肢体已能抬举,但音喑失语,舌红少苔,脉细弱。分析患者中风昏迷急诊初期,中医清胃泻火,凉肝滋阴,平肝潜阳治疗三天后,患者神志已清、呕吐消失、肢体也能抬举,表明中风证势缓和,但后遗音喑失语,及舌红少苔、脉细弱等应为中风恢复期之肾虚精亏之证,故治疗调整使用滋补肝肾,利窍开音之剂地黄饮子加减,用药生地黄12g 附片3g 肉桂6g 远志5g 石菖蒲6g 巴戟9g 肉苁蓉9g 麦冬9g 五味子5g 石斛9g 薄荷叶5g等三剂。
三诊(1975年8月21日),见神疲乏力、寐少梦多,舌淡红、脉沉细,此为恢复期肾虚精亏、阴虚火旺之证。考虑患者后遗音喑失语中风恢复期之肾虚精亏之证,经使用滋补肝肾,利窍开音之剂地黄饮子加减治疗三天,本次复诊虽吐字稍缓,但言语已清楚,说明疗效明确,故治疗仍守原方药生地黄12g 附片3g 肉桂6g 远志5g 石菖蒲6g 巴戟9g 肉苁蓉9g 麦冬9g 五味子5g 石斛9g 薄荷叶5g等再服三剂。
四诊(1975年8月26日),患者言语清晰,反应灵敏,可下床活动,手足抬举自如,无头痛、头晕和呕等,食欲和睡眠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认为中风恢复期之音喑失语主症消失,其它体征已无特异,应为痊愈,考虑标本治疗原则,此次复诊仍以滋补肝肾之剂巩固疗效,用药生地黄12g 附片3g 肉桂6g 远志5g 石菖蒲3g 巴戟9g 肉苁蓉9g 麦冬9g 五味子3g 石斛9g 薄荷叶2g等七剂。
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类出血性卒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很急,骤然发生,一般无先兆症状。因为该病极易复发的原因,其预后令人沮丧,尤其大约30%的病人在首次发病一个月内再出血,特别是在第5~9天,因此寻求药物预防再卒中至关重要。本患者有失语或偏瘫情况,提示脑实质也已受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明确,急性期中医给予清胃泻火,凉肝滋阴,平肝潜阳玉女煎加味治疗神志恢复、偏瘫消失,唯遗音喑失语之症。第一次复诊始,导师考虑其预后、脑实质损害情况,及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整个恢复期失语坚持采取滋补肝肾,利窍开音之剂地黄饮子固本治疗,持续用药半月余,患者言语恢复正常、症状未再反复而痊愈出院。
医案信息
【医案标题】:周炳文地黄饮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语
【原始资源】:回顾性医案
【医案编号】:047H015
【医院病历号】:197508130
【关键词】:
中医诊断:(病名)中风 (证候)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肾虚精亏。
西医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法:(1)清胃泻火,凉肝滋阴,平肝潜阳
(2)滋补肝肾,利窍开音
方药:(1)玉女煎加味
(2)地黄饮子加减
【辨证要点】:
患者素体阴虚,复伤房事,致水不涵木,风阳暴涨,肝阳上亢,导致气血上逆,直冲犯脑,阻络蒙窍而见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之不应,言语含混不清,颈项强硬、肢体瘫软等。而阴虚胃火,肝气横逆,肝胃不和,故见剧烈牙痛、呕吐等。舌红少苔,脉弦细为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征。经急诊治疗证势缓和,但后遗音喑失语,结合舌红少苔、脉细弱等应为中风恢复期之肾虚精亏之证。
【疗效】:治疗半月余,主症消失,言语清晰,痊愈。
课题负责人签名:古容芳
整理者:周洪彬
时间:201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