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在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因素不可预期的影响,交通状况的现状,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前提下,相关统计证实,急危重症的发病率较之前有明显升高趋势。而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收治此类患者最大的窗口,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急诊绿色通道及温馨舒适的重症病房,对提高急危重患者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改造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布局,畅通了急诊绿色通道,使重症病房更温馨舒适,为患者带来一系列良好的就医体验。
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15年11月11日上午10时,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努力,一名车祸多发伤的病人在采取了气管插管、吸引、呼吸机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与家属沟通行CT检查明确诊断并签好转运知情同意书,联系好CT 室做好准备后,多名医师、护士和家属,呼啦啦一帮人护送着病人,在地面不平的医院院子里缓慢地移动着。
“医生,怎么要绕那么个大弯,路面又不平,床震的厉害,病人受到了吗?”看着病人因震动颠簸而痛苦呻吟着,家属不满地抱怨着。“实在不好意思,医院情况就这样子,赶紧把病人送去检查才是主要的。你看我们人多力量大,是不是把床抬起来,让病人舒服点。”尽管医生建议道。结果这床又变成了船,在院子里飘摇。
真不巧,必经之路停着一辆外院救护车,大床根本绕不过去。家属愤怒了,与维持停车秩序的医院保安发生剧烈争执,最后一走了之,留下一句“出了事就找你们医院!”
上面这些画面时常出现在2016年之前。那时,急诊科患者去放射科、医技楼做检查、送标本要穿过整个急诊科,出门后在院子里绕行百多米,不知方向的家属像只无头苍蝇乱窜,对本就是急危重的患者来说不仅要忍受更多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患者健康;急诊科留观住院的患者待在一个人来人往、嘈杂纷乱的未封闭环境中难免有焦灼不安、提心吊胆的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或多或少有不良影响;而病人财物时有被盗,科室物品也时有失踪,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院内空间本就陕小,虽规定除了救护车只准外来车辆停放,但由于要让路给患者检查,仍是矛盾重重。
为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医院组织相关科室调查研究,决定对住院部一楼急诊科通道布局进行改造,将原急诊科通往院子的门直接封上,在影像科入口与急诊科病房相邻处打通“生命的绿色通道”,改造工程于2016年7月竣工。
改造后,患者从急诊科去影像科、功能科检查,无须再绕过院子,直接走“绿色通道”,只需20米,配上醒目的标识后目标更是一目了然,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同时急诊科医护人员被问路情况明显减少,一些老病号欣喜道:“这下方便了,医院做了些实事。”
由于急诊科通往院子的门封上了,使急诊科形成一个半封闭安静的区域,人员不再那么嘈杂,病人安全感极大增强,康复时间也相应地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医患财产丢失的情况也减少了。
改造后,院子里专门划好了救护车专用停车位置,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病人能快速进入急诊科得到抢救;同时因无需再让路患者检查,从而增加了群众停车面积,极大的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赢取时间,减少患者的病残率、死亡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改善,满意度得到提升,这无疑是对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最好的回报。
视患者为亲友,扩建重症病房为其营造舒适环境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症患者的聚焦地,是一个与外界近乎阻隔的世界,为保证室内空气净化,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以利于患者康复,家属每天只有探视时间段才允许进入病房看望患者,患者所有的治疗、生命体征监测、生活照护都由医护人员24小时负责,加上病情瞬息万变,需要时刻监测,可见在ICU工作的压力比普通病房压力大,但因条件限制,原有的治疗室和值班室都较狭小,给原本就工作压力大的医护人员又增加了负担;因患者病情需要非常精准的监测和治疗,每个病床旁都要配备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有创压力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输液泵、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十几种设备,使ICU病房总显得有些拥挤,尤其是近来危重症患者的增加,使我院ICU经常满床还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满足更多危重症患者入住ICU的需求,为给患者、医护人员营造整洁舒适的治疗、生活环境,医院经研究决定对ICU进行扩建改造,即将ICU隔壁的介入室迁至八楼会议室,把原介入室改造为ICU所用,如此ICU改造扩建后,病区由一个增至2个独立病区和一个隔离单间,床位由6张增至12张,基本满足了需入住ICU的患者需求;将原先在病区里的护士站搬至两个病区间的走廊,即充分利用了走廊的空间,又能同时观察两个病区的治疗情况,并且给患者营造了独立、安静、更安全的治疗空间;病区扩大后,物品、仪器都有相应的摆放位置,整个病区较之前更整洁,治疗室和值班房都更宽敞、方便,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觉得更舒适,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