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
首页 > 专题栏目 > 名老中医 > 医案分析 > 正文
周炳文医案---以健脾守中为主治疗眩晕症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28 15:51点击数:

脾虚肝肾不足之眩晕证,治以补脾益肾,育阴潜阳,兼化痰开窍。

患者左某,男,45岁,1975104就诊。

缘反复眩晕半年求治。

初诊:患者于半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轻时行走不稳,重时天旋地转,精神萎靡,伴耳鸣、口干和颈项部胀痛,时有恶心呕吐,无大汗和吞咽困难,曾服中药(泻肝清热药)数十剂病情反而加重,因此,入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予疏通血管改善循环等治疗2个月上述症状无好转,而要求余予诊治。患者近1月来精神疲倦,纳呆、睡眠差,小便多,大便干结。刻下症眩晕耳鸣,视物旋转,精神萎靡,口干溲多,舌淡红、苔厚腻粗,脉弦细数。发现“高血压”病4年余。体格检查:T36.4 P100/ R18/ BP165/95mmHg 神清,语音清,视力正常,眼球无震颤,左耳听力稍下降,咽反射灵敏,闭目站立试验阳性,病理反射未引出。理化检查:胸部X片示:主动脉硬化;血常规:白细胞5.2×10^9/L 红细胞4.2×10^12/L 血红蛋白115g/L

中医辨证分析:脾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现为眩晕兼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减、恶心呕吐等,舌苔厚腻为脾虚夹痰。肾精不足,精虚不能生髓,髓虚不能充脑,脑失所养,表现眩晕兼耳鸣、听力下降、寐差、尿多等。口干、大便干结、舌淡红、脉细数为肾阴虚生内热之征,而肾虚不能滋养肝木、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舌红苔粗、脉弦数、血压高等症。诊断:眩晕(脾肾两虚)。治疗:补脾益肾,滋水涵木,熄风化痰。方药:守中汤加味(当参15、白术12、茯苓12、生地15、麦冬15、菊花12、枸杞12、山药15、麦冬15、法半夏12等)四剂。

二诊(1975109日),患者纳增、呕恶有减,示脾运渐复。但眩晕阵作,耳鸣明显,不得起身,夜梦较多,血压居高不下,舌红、脉弦细数等,是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仍甚。治以益肾滋水、育阴潜阳,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15、大云12、巴戟12、枣皮9、麦冬12、五味子5、远志3、石菖蒲5、石斛5、肉桂3、附片6、云神9、薄荷叶3等)。

三诊(1975115日),患者诉眩晕减轻,行走轻便,夜寐梦少,食纳大增,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血压135/87mmHg。认为服用上述复诊方药20余剂,疗效显著,故此次复诊仍守原方服用10余剂,以期巩固疗效,最后,患者痊愈出院。

按:周老临床辨眩晕之证,多按标本分虚实,标实有风火痰湿、寒凝气郁,本以肝脾肾虚为主。但标实皆出于本虚,故景岳有“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之论。而脾居中土,升清降浊,故眩晕无不涉及于脾,因而治法方药,应以守中为主、理脾着手,故周老认为“疗眩晕,健脾气,要在守中”。本案初诊即以补脾健脾之方守中汤着手,二次复诊脾已健运,唯表现眩晕阵作,耳鸣明显,不得起身,夜梦较多,血压居高不下,舌红、脉弦细数等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为主之证候,故改用地黄饮子益肾滋水,育阴潜阳,加开窍化痰之剂巩固治疗近月余,最后,眩晕、呕吐消失,血压正常,痊愈出院。

医案信息

【医案标题】:以健脾守中为主治疗眩晕症

【原始资料】:回顾性医案

【医案编号】:047H011

【医院病历号】:1975100401

【关键词】:

中医诊断:(病名)眩晕   (证候)脾肾两虚

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法:补脾益肾,育阴潜阳,兼化痰开窍

方药:守中汤、地黄饮子加减。

【辨证要点】:

患者反复发作眩晕半年,认为其脾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现为眩晕兼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减、恶心呕吐等,舌苔厚腻为脾虚夹痰。肾精不足,精虚不能生髓,髓虚不能充脑,脑失所养,表现眩晕兼耳鸣、听力下降、寐差、尿多等。口干、大便干结、舌淡红、脉细数为肾阴虚生内热之征,而肾虚不能滋养肝木、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舌红苔粗、脉弦数、血压高等症。诊断:眩晕(脾肾两虚)。经初诊治疗后,患者纳增、呕恶有减,示脾运渐复。但眩晕阵作,耳鸣明显,不得起身,夜梦较多,血压居高不下,舌红、脉弦细数等,是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仍甚,治以益肾滋水、育阴潜阳为主,以期巩固疗效。

【疗效】:治疗40余天,患者眩晕、呕吐消失,血压正常,痊愈出院。

课题组负责人签字:古容芳

整理者:周洪彬

时间:2010512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09-2017®版权所有   赣ICP备14006013号-1   卫生厅审核编号:赣卫网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