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改编自“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电视剧《一诺无悔》正在央视一套播出,一位心系群众、工作忘我、严以律己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跃然荧屏,深深感动着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人民群众视他为“阳光”“人民的‘樵夫’”,这些都不是迟来的美誉,而是用另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指引,激励着后来人。一起展开廖俊波的家书,重温背后的故事,感受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守与家风传承。
图为廖俊波(左一)带领农技人员帮助花农解决技术难题。(资料照片 吴隆重摄)
家书节选
俊波吾儿:
我知道你忙,随钱附上书信一封。我悄悄到了政和已有3次。走了大街小巷转悠了几圈,对你在这边的工作情况与口碑都有所了解,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还过得去,你一定要再接再厉,父母会支持你。我很欣慰,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父母身体都很好,你已经很孝顺了,你把工作做好,就是你的大孝。
咱们农村出你这样的人物好不容易,你要珍惜。可千万不能伸手,我会把五万元钱给你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①是不能向别人伸手。②是让你生活过得好一点。
你还记得当年在荣华山组团,送给你的字画吗?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这些年从我了解了你的情况看,你还做得可以,希望你永远保持,这是父母对你的要求和愿望。切记。
俊儿收
三次“暗访”得到一句“还过得去”
“这封信是从俊波的遗物里整理出来的。”提起这封家书,父亲廖芝根的眼眶湿润了。那年,廖俊波刚兼任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在得知他要在工作地买房后,廖芝根生怕儿子钱不够,就硬塞了5万块钱给他,那是他和妻子攒的退休金。这封家书便随钱附上。
从邵武到浦城,再到政和、武夷新区,在廖芝根的记忆里,儿子工作的22年里,父子俩聚少离多,相见也多是自己去看他。儿子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又提拔到市里工作,廖芝根打心眼里自豪,但也觉得有许多话该和儿子讲讲。他担心耽误廖俊波工作,于是就写下这封家书。信中所提到的“政和”,是福建省南平市辖县,在这里,廖俊波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当地的老百姓曾经编过这么一则顺口溜,形容到政和当干部是件“倒霉”事儿。地处山区、产业基础薄弱,2011年,廖俊波刚刚走马上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政和县经济发展排全省倒数,县城看起来像个集镇,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中心,没有像样的桥梁,甚至没有红绿灯、斑马线。
电视剧《一诺无悔》中有这样一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情节:在来政和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廖俊波掷地有声,“今天我要作出一个承诺,政和在我的任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着23万政和人民加速追赶:政和县的城镇化率从31%提高到46%,迎宾大道建起来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桥梁竣工了,宁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车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发完毕3600亩了……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兑现了“政和大变样”的承诺。
廖俊波的“快”,并非盲目简单的“快”。“他速度快,建立在不断调研思考、花很多精力的基础上。”时任政和县县长的黄爱华太熟悉廖俊波“快”的诀窍。刚来政和,廖俊波马不停蹄地下乡、进企、入户调研,足足调研了两个多月;接着又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连开三天发展务虚会。他给大家出题:政和能不能发展?要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答题的具体要求是尽量“说真话,说实话,说思考过的话”。最终,他带领大家提交的答卷是:政和要在抓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致力发展工业、城市、旅游、回归“四大经济”。并且成立多个项目组,实现各个击破、整体推进。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廖俊波挂在嘴边反复“唠叨”的话,即使开会,他召集的都是现场会、解决问题的会。“园区是廖书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以工业园区开发为例,从规划选址、产业定位到征迁、招商,廖俊波全程组织实施。他常说:“县委班子成员,要做真抓实干的表率,不能满足于开会、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更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
在政和的四年多里,廖芝根去看过廖俊波6次。“前3次我是悄悄地去,没告诉他。我就想看看他工作得怎样,老百姓怎么评价他。”廖芝根告诉我们,去3次,自己才好确认听到的够不够全面,“我到了政和,听到老百姓都说好,心里就放心了,但在信中写下的还是‘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还过得去’,是为了让他不要骄傲,继续好好干下去。”
“最小的人”与“天大的事”
生活中,廖芝根时常叮嘱儿子:“俊儿,县委书记是父母官。老百姓见官都要想一想,心里是胆怯的。你见人家时,要笑着对人家说话,这样人家才不会害怕,才会对你说真话。”
《一诺无悔》中,廖俊波最打动观众的,并不仅仅是建设经济开发区、建电商产业园这样比较大的决策举动,还有他一举一动间流露出的对百姓的关心、细心和暖心。剧中,廖俊波一上任就告诉门卫老沈,对待上访的群众要客气,只要有群众找他,无论他在干什么,都要想办法第一时间通知到他,他忙完后会立刻赶回县委大院。现实生活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政和县石圳村村民袁云机始终记得,那是2013年10月底,她在村口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廖俊波,“这个官一点没架子,像我们家人一样”。打那以后,廖俊波有空了就来村里,鼓励大家把旅游项目办起来,帮忙出点子,解决困难。“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钱的事让我们来干”,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在他的帮助下,石圳村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从事旅游等相关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家住七星溪边的村民张承富至今忘不了,2015年5月,为了解决家门口垃圾卫生问题、改善周边环境,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来了廖俊波的手机号,给他发了条短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复,廖俊波还请他到办公室面谈。见面后,他把居民们的难处一五一十道出,廖俊波跟他说:“放心,我们一起想办法。”张承富印象深刻,当时廖俊波说的是“我们”——我们,意味着没有隔阂,用张承富的话说,这是跟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自家人。
十几年前,在廖俊波担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的时候,一次,年幼的女儿问他:“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
“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
“你不是镇长吗?”
“是呀!镇长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孩子问得天真,廖俊波回答得却很认真。做群众当中“最小的人”,把为人民服务看成“天大的事”,这是廖俊波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父子间的“约法三章”
南平市浦城县,廖俊波的老家。
2007年,廖俊波兼任位于浦城县的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那是他工作地离家最近的一次。工作期间,廖芝根给儿子送了一副字画,里面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十六字箴言”: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真德秀是我们浦城老家出的大清官,我希望他不忘本。”廖芝根说,廖俊波到管委会时,荣华山还是一片荒山,他忙于工作,多是自己去看他。一来是想看看儿子,二来监监工,看儿子把家乡建设得怎样。
但管委会的饭,廖芝根没吃过,廖俊波的车,廖芝根也没坐过。到政和后,他们父子间有了“约法三章”:每次去看他,廖芝根只能住在朋友家里,不能住宾馆,不能收土特产和接受吃请,不要四处讲儿子在这当县委书记。
“领导干部就要清清爽爽,尽心尽责,苦干实干,从他当领导第一天,我就这样要求他。在我看来,这一点,他还做得可以!”廖芝根自己是浦城县的一名乡镇财务干部,在那个年代,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他深知守规矩的重要性:“做事情一旦有了私心,肯定不能服众,人心不齐,工程黄了那是迟早的事。做出个豆腐渣,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廖俊波的工作中,打交道的工程项目数量不少。“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开发区的干部不时听到他这样叮嘱。多年来,廖俊波家里没有人插手工程建设,没有人找他办一件事。
在廖芝根看来,儿子能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顺。为了不影响廖俊波工作,他们夫妻俩常年住在女儿廖俊霞在北京的家。工作之余,廖俊波是一个温暖而孝顺的人,每回有机会和爸妈在一起,他都会陪父亲杀盘棋,陪母亲说说话。他常对妻子说:“莉子,我工作忙,家里就交给你了,逢年过节,别忘了给两边老人买买东西、打打电话。”廖芝根说,逢年过节只要廖俊波不加班,就会来看看他,总是会给他和老伴买些衣服鞋子:“我这把岁数第一次收快递,就是他们寄来的两双棉鞋和两条围巾。”
这些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廖芝根一家,时常上门慰问,给予帮助,老两口也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不久前,地方政府成立了“廖俊波乡村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廖芝根和老伴也捐助了些钱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想在有生之年,能把儿子未竟的事业,继续做下去。(本报记者郝思斯通讯员翁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