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2月23日,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暨井冈山大学胸痛中心,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一例在外院曾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显示为临界病变(30-70%狭窄)但心绞痛反复发作的患者,给予药物球囊导管(DCB)扩张而未植入支架---介入无植入(Nothing left),达支架样效果,开创了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
该患者为女性,62岁,有“胃糜烂”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2019年6月开始,反复多次出现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2019年10月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示左冠脉前降支(LAD)中段约50%狭窄,未作介入治疗,给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山犁酯”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但胸痛仍时常发作。一周前患者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增多,持续时间延长,活动、休息时均有发作,舌下喷用“宽胸气雾剂”能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入院后患者胸痛仍反复发作,多次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均无
升高,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明显,胸前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提示为左冠脉前降支(LAD)狭窄引起,与外院冠状动脉造影(SCA)报告相符。
按常规交待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S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中段约85%狭窄。为慎重起见,给予200ug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后前降支(LAD)中段约60%狭窄。
此为临界病变(30-70%狭窄),单凭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难以决定是否需介入治疗。因为冠状动脉造影(SCA)只能显示血管腔血流情况,而不能显示管壁、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及分布情况,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冠状动脉造影(SCA)好比是站在河边看河里的水流,而不能看见河岸河底的情况;血管内超声(IVUS)就像一个潜水员带着“雷达”潜入河中勘查,水流、河岸、河底一览无遗。
向患者家属建议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充分沟通后,家属表示同意。同时告知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后如需介入干预,此病变为植入支架、药物球囊扩张的双适应证。患者有“胃糜烂”史、年纪不算太大,家属经慎重考虑后要求行药物球囊扩张。
血管内超声(IVUS)示血管壁内主要为纤维粥样斑块,少量钙化坏死斑块,管腔面积3.1mm2(低于4.0mm2标准),管腔面积狭窄75.7%(大于60%标准);也就是说患者左冠脉前降支(LAD)管腔供血面积只有正常的24.3%,并且斑块不稳定,难怪患者近期症状加重。
用切割球囊、后扩张球囊预处理后,血管内超声(IVUS)示,管腔面积6.1mm2(高于4.0mm2标准),管腔面积狭窄49.8%(小于60%标准)。
最后结果如下图:
在精准医疗的国际大背景下,我院率先在吉安市引进了先进的血管内超声(IVUS)设备,填补了我市的一项空白。在颜程光主任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团队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契机,苦练内功,以短期外出学习与国家级心脏中心专家带教相结合,快速独立自主掌握了此项先进技术。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表明,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较单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SCA)的介入治疗,远期效果明显更好,并发症更低。
介入无植入(Nothing left)是近几年国际心血管病专家推崇的一种先进理念。可吸收支架及药物球囊的出现,圆了几代医者的梦,破除了很多患者在心脏内植入异物的戒心。
2020年冠状动脉药物球囊(DCB)全球专家共识进一步深化了药物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理念。共识指出:“1.每例PCI从潜质上讲都应该以使用单纯药物球囊(DCB)策略为目标;2.单纯DCB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治疗理念---将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植入物的应用仅局限于血管急性闭塞风险高或长期疗效不佳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通俗的理解:每例行PCI治疗的患者都应以单纯药物球囊(DCB)为首选,只有当血管有急性闭塞风险高或者长期疗效不佳的患者才考虑将永久、半永久性植入物植入在冠状动脉病变。这就是患者和医生孜孜以求的介入无植入(Nothing left)理念。单纯药物球囊(DCB)的优势:让患者没有异物在心脏的“爽”感觉;可以减少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仅1-3个月),对于近期拟行外科手术患者优势更明显;极低的血栓发生率;让原位血管多一次治疗机会。
有了血管内超声(IVUS)这个“金刚钻”,“瓷器活”将做的更完美!(胸痛中心 黄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