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很多老年患者在生病后情绪上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沮丧抑郁的,有恐惧焦虑的,更甚者有偏执暴躁的。美籍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乐―罗斯博士1996年在其著作《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临终患者的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这五个心理阶段对于老年病人同样适用。因此,要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了解老年病人处于哪个阶段,以“对症下药”,然而,这五个阶段变化又因人而异并非绝对前后相继,它们可能重合,可能提前或推后,亦可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因此,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初诊病人,因不知自己得了何种疾病,希望早日确诊,就医心切,再加上环境陌生,需要化验或仪器检查,因此情绪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这时护士应该主动接待,热情指导,诚挚相助,力求使病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使病人心身平稳,顺心就诊 。
已就诊多次的复诊病人,诊断仍未明确,心中肯定万分焦虑,此时病人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同时又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对此护士应尽量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同时应善于开导,解除患者的顾虑,同情和支持病人,必要时转请上级医生诊断和会诊,以使病人满意。
对慢性病患者,除嘱咐其坚持药物治疗外,要根据不同对象做好康复疗养指导,并且用实例鼓励患者,增强其治愈的信心。患者一般年老体弱,常伴有器官疾病,就诊时往往行动不便,厌烦过多的检查,护士应以儿女般的心情,尊敬并关怀老人,当老人走路不便时,应主动上前搀扶,体检时帮助解衣或上床,转科无陪护人员,应帮助陪送或指明路线,并主动帮助取药等,以免往返徒劳,做好这些工作会使病人感到温暖如家。
对急诊的患者,要有救死扶伤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抢救措施外,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情绪工作,掌握好解释的尺度,让病人家属放心,消除焦虑、紧张心理,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工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做好老年患者的身心护理是其康复的关键,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其心理动态,做出最好的应对。(血液肿瘤科 王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