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再次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这一要求并非简单机械地压缩开支,而是要通过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过紧日子不是“一刀切”式的全面削减,而是需要精准“切一刀”,该减的减到位、该保的保扎实,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精准“切一刀”,首先要严控非必要支出,杜绝铺张浪费。过紧日子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而非降低工作质量。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审核机制,重点压缩形式主义的会议、培训、差旅等支出,取消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严控“三公”经费,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纸质文件流转,用视频会议替代部分线下会议,既节约成本,又提升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
精准“切一刀”,更要保障重点领域投入,避免因噎废食。过紧日子不意味着削弱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相反,越是压缩一般性支出,越要确保民生、科技、教育等关键领域的资金需求。在财政“紧平衡”状态下,可减少办公楼装修费用,但必须保障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投入。要通过精细化预算管理,动态调整支出结构,把省下来的钱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要处,实现“紧中有保”“紧中提质”。
精准“切一刀”,最终要健全长效机制,推动节约型政府建设。过紧日子不能仅靠一时之举,而需常态化的制度设计。修订后的《条例》强化了监督问责,但还需配套动态绩效评估、公开透明公示等机制,让每一笔支出可追溯、可评价。同时,应鼓励创新管理方式,如推广绿色办公、资源共享等模式,从源头减少浪费。唯有将过紧日子内化为行政文化,才能实现财政资金的长效优化。
过紧日子是一场考验治理智慧的改革。精准“切一刀”,既是对党政机关作风的锤炼,也是对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唯有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才能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无限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