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联合专家,成功为一名 76 岁晚期肺癌患者实施“内镜下支气管病损破坏术”。手术运用氩气刀、冷冻治疗与对甲苯磺酰胺(PTS)局部注射相结合的多手段介入治疗,有效缓解患者气道梗阻症状,术后胸闷、气促明显改善,彰显了医院呼吸介入技术与多学科协作实力。
76 岁的涂先生近两个月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咳白黏痰,生活质量严重下滑。9 月底,他到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经罗学思医生支气管检查,发现其右主支气管内有菜花样新生物,管腔堵塞达 90%,病变组织脆弱易出血。支气管黏膜活检病理确诊为“右肺鳞状细胞癌”,CT 及磁共振检查显示癌细胞已肺内转移,伴有纵隔淋巴结及肝继发恶性肿瘤,病情进展至 IVB 期(晚期),PS 评分 1 分。
科室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建议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患者家属因担忧化疗副作用明确拒绝。为争取治疗机会,介入团队反复研讨,确定采用“内镜下支气管病损破坏术”,即通过氩气刀、冷冻治疗、PTS 注射三种手段联合,清除右主支气管内肿瘤,解除气道梗阻,最终该方案获得家属认可。
考虑到手术难度及 PTS 治疗术为科室新技术,为确保手术安全有效,特邀专家协助。10 月 9 日下午 3 点,在科主任高雪萍、护士长康云的统筹带领下,在麻醉手术科的积极配合下,科室介入团队罗学思、李发平、章小丹与专家紧密配合,正式为患者开展介入手术。

手术中,氩气刀与冷冻治疗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项技术在科室已多次开展,操作成熟,此次通过烧灼、清理、冻取等方式,精准去除了大部分右主支气管内的肿瘤组织,使得右主支气管管腔堵塞程度较术前减轻约90%,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

而作为科室开展的新技术,PTS 治疗术是此次手术亮点,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抗肿瘤药物,2022 年 11 月获批上市,专门用于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重度气道阻塞,可通过支气管镜肿瘤内局部注射,高效低毒、靶向性强,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诱导其凝固性坏死,对正常细胞损伤小。经氩气刀与冷冻治疗开通右主支气管后,介入团队发现肿瘤原发病灶实际位于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而最初发现的右主支气管内的肿瘤仅为原发病灶向右支气管内的延伸,遂医护人员经支气管镜将PTS多点、多方位精准注入右主支气管管壁的残余肿瘤病灶及右上叶支气管原发病灶内,实现了对肿瘤的局部化学消融治疗。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平稳安返病房。
术后,介入团队多次前往病房查房。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反馈胸闷、气促症状已明显改善,呼吸变得顺畅,精神状态也较术前好了许多。这一积极变化验证了多手段介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让患者及家属看到病情缓解的希望。
此次介入治疗的成功,体现了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呼吸介入领域的技术突破,彰显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患者拒绝传统化疗方案时,科室创新治疗思路、整合优质资源,为晚期肺癌患者开辟新治疗路径,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文图:罗学思 审核:高雪萍 周臻 彭晓露)